笔趣阁 > 家侄崇祯,打造大明日不落 > 第241章 气象一新,皆因一人

第241章 气象一新,皆因一人

笔趣阁 www.biquge5.la,最快更新家侄崇祯,打造大明日不落 !

    “这四项,说起来简单。”

    “除了兵器装备,其他三项,都是两百多年积累的沉疴。”

    “要想根除旧弊,又是何其困难?”

    云逍摇头一叹。

    别说是崇祯,连他想着都是头皮发麻。

    “叔父曾说过,路虽远,行则将至,事虽难,做则必成!”

    “有叔父谋划,陛下又下定决心,朝中有温体仁、李邦华等能臣相助,无事不成!”

    崇祯断然说道,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坚决。

    云逍一阵意外。

    ‘侄儿’如今,让人刮目相看啊!

    不过仔细想想,崇祯态度如此坚决,倒也十分正常。

    歪脖子树的威胁,时刻都在那里呢!

    再怎么艰难,都不得不痛下决心做出改革。

    歪脖子树,真是个好东西啊!

    “忠烈祠落成,需要立碑祭文。”

    “叔父才学冠绝当世,到时候有劳叔父了。”

    崇祯满怀希冀地说道。

    你想让叔出丑是不是……云逍呵呵一笑。

    “叔是方外之人,不便写这样的东西,还是找其他人吧。”

    贫道的鸡爬字体,怎么能拿得出手?

    所谓的才学……叔是文抄公好不好?

    写诗作词都好说,怎么都能找到一篇应景的。

    祭文……这东西上哪儿抄去?

    总不能写‘三年以来,在抵御外辱的战争中牺牲的大明英烈永垂不朽’?

    崇祯只得作罢。

    告辞云逍,回到皇宫。

    独自在文华殿独自沉思良久。

    关于兵政改革,在心中有了大致框架。

    “宣温体仁、张维贤、李邦华!”

    崇祯迫不及待地找来三位重臣商议。

    三人不知道皇帝宣召,又是有什么急事。

    来到文华殿后,都是惴惴不安。

    “召三位卿家前来,是为兵政一事。”

    “兵政已经到了非改不可,甚至不改就会亡国的地步。”

    “三位卿家,可有什么良策?”

    崇祯提出兵政改革的事情。

    三人面面相觑,没人开口说话。

    兵政改革,就是一个超级马蜂窝。

    李邦华以前整肃京营,仅仅只是按照旧有的制度,整顿占役、虚冒等弊端。

    并没有大动干戈,更不敢逾越旧制。

    结果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,被群起而攻之。

    若不是云逍,他现在已经回乡种地去了。

    一个京营都是如此,何况是整个大明的兵政?

    况且如今兵政弊端重重,即使想改革兵政,也无从谈起啊!

    轮到朕显圣的时候了……崇祯风轻云淡地一笑,智珠在握。

    温体仁心中一动,说道:“陛下定是胸有成竹,还请明示。”

    “那朕便随意说说。”

    崇祯不急不缓地道来。

    “要想根除兵政陈弊,须从四点入手。”

    “一曰,思想保障。”

    “二曰,组织制度。”

    “三曰,装备体系。”

    “四曰,后勤保障。”

    “此四者,缺一不可!”

    三位重臣一脸懵逼。

    崇祯继续滔滔不绝,向三人一番详细解释。

    倒也不是全盘抄袭,加了不少自己的创意,还有一些具体的举措。

    一口气说了一个多时辰。

    温体仁等陷入强烈的震撼之中。

    崇祯将三人的神色收入眼底,风轻云淡地一笑。

    什么,愧疚,羞耻?

    借叔父的主意,有什么好愧疚和羞耻的?

    “陛下圣明!”

    “有此四策,定能一扫兵政沉疴,重振大明军威!”

    “陛下高屋建瓴,武略堪比太祖、成祖,臣,佩服的五体投地!”

    温体仁反应过来,一通彩虹屁奉上。

    虽然不大懂兵政,但听上去,的确是很厉害的样子。

    先拍上一通,肯定是没错的。

    张维贤和李邦华都是精于兵政。

    对于崇祯提出的四项兵政改革之策,震骇而又心服。

    陛下,有中兴明君之姿!

    崇祯说道:“你们下去之后,就以这兵政四策为框架,拿出详细的章程出来。”

    “谨遵圣谕!”

    三人忙起身领旨。

    “忠烈祠即将竣工,朕决定举行盛大的落成大典。”

    “内阁拟旨,宣召各地三品以上文官,各边军、卫所,参将以上将官,以及此前立下战功的将士,除有要务无法离开,其余全部入京观礼。”

    “兵部要拿出一个章程,但凡是为我大明捐躯的,不论文武,也不论高低贵贱,一律入祀忠烈祠。”

    崇祯站起身来,沉声说道。

    温体仁道:“恐怕朝中大臣们……”

    崇祯斩钉截铁地说道:“朕意已决,不得妄议!”

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温体仁赶忙应承下来。

    张维贤和李邦华心中一震。

    陛下这次是下定决心,要借忠烈祠做一篇大文章啊!

    由此也可以看出,陛下对兵政革新的决心和魄力。

    三人出了皇宫。

    张维贤和李邦华都是忧心忡忡。

    温体仁问道:“二位在兵政革新一事担心?”

    李邦华叹道:“下官是担心,如今国事刚有气色,兵政上稍有不慎,会引出大乱子啊!”

    张维贤点点头。

    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。

    如今大明的兵政,若是维持原样,军队将继续糜烂下去,不堪一用。

    革新,就会触碰庞大的利益集团,从而引发卫所兵变。

    这可不比晋商、西洋传教士,直接抓了砍头就行了。

    “二位多虑了!”

    温体仁捋着胡须,笑眯眯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咱们大明向来不缺能人,可为什么以往就成不了事情?”

    “无非,上下人心不齐而已!”

    张维贤和李邦华明白他的意思。

    崇祯三年以前,陛下行事刚愎自用,又极易受人蒙蔽,朝令夕改,摇摆不定。

    朝臣为了各自的利益,相互攻讦,勾心斗角,无人干事。

    因此什么事都干不成,也干不了。

    温体仁又是一笑,“现如今,却是大不相同了啊!”

    “陛下英明果敢,雷厉风行。”

    “朝中风清气正,再也没有了以往的乌烟瘴气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这般,还有什么事,是办不成的?”

    “兵政,必成!”

    张、李二人恍然醒悟。

    如今的陛下,行事判若两人,甚至称得上‘英明’。

    朝堂中,没有了言官狂吠,也没有了党派争斗。

    短短半年时光,朝廷气象一新。

    二人仔细回想,感觉就像是做梦一般。

    而这一切的根源,都是因为一个人!